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从纺织女工到技术能手(新时代的奋斗者)
2018-07-16
分享至:

张雄颜(右一)在和研发人员一起研究设备的可靠性

 

  今年1月,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张雄颜的耳仔夹具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这是初中文化程度、纺织女工出身的她,拿下的第二个国家技术专利!

  消息传到公司,却没人觉得奇怪。“她虽不是工程技术专业出身,却是我们创新团队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溢达自动化设备研发总监张润明坦言。

  溢达制衣厂三楼车缝车间,一片制衣流水线后面,就是张雄颜的创新“战场”,推开玻璃门,最显眼的是墙上一溜排开的科技进步奖证书。“这些证书,是对我这些年努力的最好回报。”张雄颜说。

  张雄颜身上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儿,1991年进入溢达后,不甘于做一名车缝工的她,用4年时间完成了从工人到一线指导工到班组长再到主管的连跳。她边工作边学习,拿下了大专文凭,2011年升为公司的部门经理。

  2008年,溢达接单生产了相对高端的免烫衣物,任务下到车间,一些技术问题却难住了工人们。张雄颜灵光一闪:制衣行业能不能像造汽车一样,靠自动化实现标准化,确保品质的稳定呢?当时,公司正好成立了设备研发部,她马上和他们沟通,虽然制衣行业的自动化要难得多,至少可以先从个别环节做起。

  衬衫袖侧像箭头的那块硬长条布被称作“三尖”,做了5年以上的熟手工人,每天也只能生产200多件。那段时间,张雄颜每天往返于设备研发部和车间工人之间,不断摸索、调整,终于在2011年开发出第一代封三尖自动化机器,但一天50件的产量,只及新手工人的一半。继续埋头苦干,不断改良优化……前前后后花了两年时间,第二代设备产量提升至每天500件;第三代每天700件,合格率提升到99%左右。

  首战成功,溢达推进生产自动化的决心愈加坚定,公司每年为此投入近亿元。张润明领衔的设备研发部升级成卓越工程部,张雄颜成了自动化研发的“军师”。

  2016年12月,车间提前研究来年2月的新款,发现这批衬衫需要在领底加一个隐形耳仔(藏在领尖内侧用来扣纽扣的小环)。“别看这东西小,却要4道工序去完成:定耳仔—点落耳仔位—烫耳仔位—车耳仔。耳仔长10毫米、宽8毫米,员工很难用手抓住固定车缝,车出来有长有短,位置也经常偏离正中。”张雄颜说。

  已经有一个专利在手的张雄颜,又开始了艰苦的试验攻关。她想,既然耳仔太小很难用手抓住固定,何不做一个夹具,固定好位置再去车,岂不事半功倍?

  试验过程一波三折,团队成员一度想放弃,张雄颜却坚持了下来。一个不起眼的夹具,将原先的4道工序整合为一道,保障了品质,实现了自动化车缝。耳仔夹具,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近5年来,溢达自主研发了41种自动化设备,将梭织和针织的自动化率分别提高到77%和39%。张雄颜也先后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敢于创新,技术总会有进步。”沿着这个目标,张雄颜还要继续走下去。

 

  心中有梦 脚下有路(记者手记)

  初中毕业,16岁就出来打拼,这个起点,真不高;纺织女工出身,获得多项行业、省级创新奖项,获授两项专利,这样的人生,一点也不平庸。

  以低起点成就多彩人生,张雄颜凭的是一颗追求创新的恒心。

  张雄颜的“逆袭”再次告诉我们:一切的所谓起点、出身、背景,都会在奋斗面前黯然失色。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只有奋斗才能铸就美好人生。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