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致敬传统 活在当下
北京服装学院天工传习馆助力非遗传承
2014-08-20
分享至: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优秀遗产活化在当下,不仅需要传承人代代相传,更需要当代文化的融入,以延展传统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1637年,明人宋应星感于“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而作《天工开物》,传道重器。2014年,北京服装学院“天工传习馆”创立,取“天工”之初意,承汉声做“肚腹”之本心,连脉古今,求师民间,道法自然,传承好手艺,研习真学问。

  一位老师 一座桥梁

  2014年母亲节,北京服装学院传习馆开馆仪式暨“母亲的艺术——金媛善拼布展”开幕仪式在北京服装学院中关村时尚创意产业园举办。天工传习馆定位为“传统手艺聚集地”,馆内由手艺工坊组成,针对“非物质文化”需求——中国传统织造、刺绣、印染、金工、制书等手工艺的实态演示。

  中关村时尚产业创新园北京北服时尚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天工传习馆馆长王琪如此诠释天工传习馆创立的初衷,“‘传承好手艺,研习真学问’是天工传习馆的基本理念,北京服装学院在多年前已经开设了民族服饰博物馆,在教学体系中也有意识地关注传统服饰文化和工艺,作为教学和学生创作的最主要的发动机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也是我们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源泉。”

  天工传习馆的首要职责是技艺传承。在“传道重器”的传承方针指引下,对传统技术、工艺进行研习传承,对可见传统风物进行分项整理、深度研究。同时,整合散落于民间的织绣染等技艺,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与整理,建立大数据库。

  在王琪看来,天工传习馆的探索模式谈不上“独特”二字,但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却发挥了巨大的“桥梁”作用。

  “很多手工艺传承人有很高超的技术,但是对于承袭、教学,以及如何把它成体系的传承仍需要有经验的年轻人来帮助。天工传习馆开幕当天,我们举办了一个‘串珠仪式’,到场嘉宾每人选择一颗珠子,珠珠相连,取意‘传习馆犹如一根线,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散落于乡野民间各地的手艺遗珠串在一起’,共同为中国的手艺传承来努力。其实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到外面寻找如拼布、染布这样的优秀手工艺大师,让一位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与他们对接,这位老师既是他们的助手也是这项工艺的传承人。有很多非遗传统手工艺人在外地,传承人或是手工艺人无法常驻北京,我们的老师就起到桥梁作用,帮助手工艺人打理工坊。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可持续的,能够帮助传承人达到更多层面传承的效果。”王琪说。

  面向大众的手工艺公开课

  天工传习馆以“多学科、多途径、多目标”为基本原则,联合当下文化创意项目,服务于周边学科,优势互补,还可为民间艺师与专业院校、服装企业、社会大众搭建“多维度、分阶段”培养平台。

  记者在天工传习馆看到,馆内专门设立了工艺讲习区域,不仅是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通过新浪微博、微信和豆瓣等平台提前预约公开课。而在开馆当天,天工传习馆内的金媛善拼布工作室,九愿金工工坊、书田制书工坊、金媛善拼布工坊、汉朗文化织造工坊、民艺无香刺绣工坊、缬染坊印花工坊、染夏草木染工坊、天工儿童画坊等分别开放并接受参观,这些特色工坊是传习馆的主体,他们精彩的作品与手艺,为爱好手工艺的发烧友呈现了可触可感可视的体验。

  据王琪介绍,天工传习馆公开课的第一部分是专门为一些老年人和发烧友开设的手工课。“这部分人非常喜欢传统手工艺,但是没有途径来学习,他们到博物馆只能看不能学,这种带有社会服务性质的免费体验课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二部分是精品班,天工传习馆会邀请国内外一流的手工艺大师到北京服装学院讲课,这部分课程是收费的,所以面对的群体更加广泛。

  “其实天工传习馆也是根据北京服装学院的平台搭建出来的,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天工传习馆对全校师生开放。北京服装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设计教学中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到天工传习馆的一部分公开课其实也是来源于我们的教学体系。天工传习馆也是北京服装学院教学的实践课堂,学校的老师都可以申请在这里讲课。”王琪说。

  天工传习馆与其他博物馆最大的不同是,博物馆主要是起到展示的作用,而在天工传习馆展出的展品并不多,也没有很多文物,而是一些手工制作的精品,主要向观众展示这些工艺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以及手工艺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课程设置方面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很清晰的课程体系,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社会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爱好者获得更多的营养?如何让在校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开设了一些面向青少年的讲座。未来,我们还将增加一些手工艺品类到天工传习馆开工作室,目前也有几个手工艺工作室是以虚拟状态入驻天工传习馆,在馆内的所有工坊都是带着任务的,无论是在研究、开发和创作上都有指标,如果没有完成,后续就可能会有新工坊进来。”王琪表示。

  商业推广不做“无源之水”

  天工传习馆开馆当天,众多服装企业代表也参加了开幕式,据王琪透露,“如东北虎、速写这样的知名服装企业都有参与,我也感受到了企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浓厚兴趣以及想要共同合作的想法。”

  然而,对于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天工传习馆而言,商业合作的启动并不能急于一时。王琪说,“有些人说非遗项目不适合做商业推广,我并不赞同,只不过是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合的途径和方法,或是人们还太过急功近利。天工传习馆现在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做研究,先做好梳理工作,我相信随着我们对它了解的深入和系统,那么对于今后如何做落地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相反,如果前期工作还没有到位就强行去做落地,那肯定是无源之水。”

  王琪介绍说,天工传习馆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为产业服务,这也意味着天工传习馆必须是真正在做沿袭真学问,这样才能去传承好手艺。

  在纺织强国建设中,人们对于服饰的多元化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需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也对整个产业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天工传习馆在学术研究和设计创新两条线并举前进,开展横向的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研究,对其制作文化背景、历史源流、工艺风格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研究;开展纵向历史脉络的研究,提升北服学术影响力及研究深度与宽度。

  同时,借助北京服装学院院系专业的设计创新优势,联合设计师,进行“有根之源”的设计,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优秀遗产活化于当下,与当代设计时尚相结合、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为纺织服装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提高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延展传统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对于中国传统的好工艺、好学问,我们了解的还远远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为纺织强国‘物化’的原动力,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还未被人们知道,就更不要谈被企业和消费者知晓。伴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很大的可能性,而天工传习馆的职责和使命也就在于此。”王琪说。

 

(纺织服装周刊)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