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服装 > 服装热点 > 正文 
 
  仿生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2018-01-16
分享至:

  仿生拟态的装饰手法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即现代仿生科学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设计仿生学。设计师们对自然万物的外形、颜色、质感、结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并与现代科技、材料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设计形象,已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和研究热点。

  对景色的描摹

  设计师对服装面料的色彩使用和图案设计等灵感常来源于自然景色。如Christian Dior 2015春夏的主题是“月球时代的白日梦”,图1(a)所示的作品采用透明聚氯乙烯(PVC)材料,印上蓝、紫、银色的星空图案,非常直接地模仿了宇宙星空的景象。Chanel 2015春夏作品采用艳丽的紫、粉、黄等色彩,宛若花团锦簇的春色(图1(b))。Dsquared2 2016秋冬女装系列作品(图1(c)),设计师脱离以“森林”为具体形态的仿生对象,并对“森林”色彩进行剥离、重构后得到由绿、黑、黄组成的迷彩色。

  图 1 Christian Dior 2015春夏、Chanel 2015春夏、Dsquared2 2016秋冬

  对形态的模仿

  在对形态的模仿中,设计师多采用抽象、夸张等艺术手法,选用适当的材料,通过变形、拆分、重组等解构处理,使作品达到显然源于原型但又远胜于原型的艺术境界。图2(a)所示的2011 Victoria’s Secret造型以贝壳为原型,通过吸收贝壳边缘的波浪曲线、凹凸不平的表面及可孕育珍珠的特性,利用相应材质通过排列、组合等手段,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附着于银色镂空贝壳造型上。2015 Victoria’s Secret的设计(图2(b)),设计师为体现蝴蝶灵动的造型,把蝴蝶双翅概化为飘逸的丝绸面料。此外,设计师以银耳为原型,运用变换、扭曲、堆叠等艺术手法,使得立体的银耳卷边错落有致于女性身姿上,再加上银耳卷边通过层数、形状的变化运用于不同部位,从而塑造出一个以人体和面料共同构成的立体服装形象(图2(c))。

  图 2  2011 Victoria’s Secret、2015 Victoria’s Secret、Stephane Rolland 2013春夏

  对质感肌理的仿照

  大自然中的物体、生物的表面质地、组织结构、形态纹理等,均可依据设计师的创造审美特点进行再造,这就使得质感仿生具有仿生程度真、惟妙惟肖等特点。

  近年质感仿生的一个热点是对飞禽走兽的毛发、花纹的模仿(图3(a))。对仿生原型中合理的物理组织结构进行展开、分析和移植,从生物奇特的结构中得到启发,是质感设计的另一亮点,如Alexander McQueen 2013春夏女装的灵感来自于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组成的蜂巢(图3(b))。

  图 3  Alberta Ferretti 2014秋冬、Alexander McQueen 2013春夏、Zuhair Murad 2013秋冬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肌理包含在质感之中,无论具有何种表面形态和纹理效果的肌理,都具有一定的质感效果和属性。如Zuhair Murad 2013秋冬“魔法森林”系列(图3(c))作品模拟藤蔓植物的肌理,设计师根据藤蔓植物缠绕、卷攀、依附的特殊攀援特点,从腰部结集的点出发,用曲线发散到全身,形成弯绕灵转、疏密有致的藤蔓图案设计;Giorgio Armani 2017春夏系列,设计师采用印有蓝白斑驳图案的长条丝带或垂坠感较强的银色丝絮,通过编织等手法,使轻盈的材质面料随模特步伐的律动而产生水面波光鳞动的视觉效果。所以,通过采用不同形状、大小、密度、材质的点、线、面规则或无规则的排列与组合产生的视觉效果,可以表达出设计师对物体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图4)。

  图 4  Giorgio Armani2017春夏

  对结构功能的学习

  在功能性仿生服装方面,设计师往往是从自然生物的特质、功能等各种优异的特征中捕捉设计灵感,运用高科技仿生技术,在技能、功能进行创新。

  2008年,世界著名泳衣制造商Speedo公司研制出第4代泳衣——Fastskin LZR Racer,其采用仿生学原理制造的仿鲨鱼皮弹力面料和基于人体工学而进行的版型设计,同时采用新材料技术和超声波粘合技术,减小4%的水流阻力,减少5%的氧气消耗量。

  图 5  第4代LZR Racer泳衣超弹力面料的V字形组织结构

  此外,随着仿生功能服饰的研究与开发范围的拓展。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微观世界,设计出一款名为Breathable Workout Suit的运动服。此款运动服将纳豆芽孢杆菌添加到服装面料中,由于纳豆杆菌对水分和温度有良好的响应性,因此这种服装会根据穿着者背部汗水和热量的变化,“智能”地对背部衣片实施“开启”和“关闭”操作,实现服装散热或保暖功能的转化。

(来源:纺织导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