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扛起传承中国刺绣的大旗
2017-04-11
分享至:

  听李当岐讲述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缘何落户名瑞

  编者按:作为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3月2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广东省潮州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刺绣传统工艺振兴论坛暨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对此,《纺织服装周刊》于3月13日开设专栏做系列报道,本期与读者分享成立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背后的故事。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由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倡议,以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深入调研及可行性分析为基础,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审核批准正式成立。清华美院原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主席李当岐和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民强分别出任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院长和执行院长。

 

  意义深远 恰逢其时

  “中国刺绣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生活和时尚关系密切,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李当岐在研究院成立仪式上表示,近几十年,高速发展的经济浪潮在相当程度上挤压了传统工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刺绣工艺虽然因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而得以幸存,但无论是产业规模、市场份额、文化影响还是人才储备,都面临困境。

  李当岐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类产业都在转型升级,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同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走出去”等战略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为振兴传统工艺、弘扬传统文化吹响了集结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从战略高度决定发挥行业特长,挖掘民间智慧和潜力,集优质资源创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应该说是恰逢其时,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为什么会设在潮州,落户名瑞集团呢?这不仅是因为潮州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关键是蔡民强和他的名瑞集团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李当岐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落户名瑞 水到渠成

  名瑞集团是世界驰名的婚纱晚礼服企业,其前身是潮州市潮绣厂,改革开放以来,为求生存和发展,潮绣厂转产婚纱晚礼服。然而,即便是在名瑞的婚纱晚礼服产业如日中天、蜚声海内外的时候,蔡民强和他的团队也始终不忘初心,在名瑞一直保留着一个潮绣研究所。

  几年前,在把婚纱晚礼服的设计经营工作移交给年轻的掌门人之后,蔡民强、李春亮这两位潮绣厂的老厂长重操旧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刺绣艺术的挖掘、振兴和创新实践中。经过几十年海内外市场拓展和文化洗礼,两位老厂长的心胸和眼界极大开阔,他们意识到,过去受地域环境制约而自然形成的四大名绣以及各地的刺绣技艺,在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失去了地域特色,这些技艺和文化亟待进一步整合和创新发展。因此,他们大胆地打破地域界限,提出了“中国刺绣”这个大概念。

  这些年,两位老厂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不带偏见地整合祖国各地的优质资源,不遗余力地倾情打造“中国刺绣”的传世之作。2014年和2015年,他们两次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举办大型刺绣艺术展;2016年6月,在文化部对外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锦绣丝路——中国精品刺绣艺术展”,得到了以法国吉美博物馆馆长为代表的专业人士和时尚界同行的高度评价。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苏旭激动地说:“这是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以来最高水平的展览!”

  李当岐坦言,向大家讲这些故事只是想说明,蔡民强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实践为中国刺绣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并落户潮州名瑞集团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明确方向 务实探索

  “中国刺绣”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宗旨是集全国刺绣行业精英,振兴传统刺绣工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当代中国刺绣,为建设纺织服装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李当岐介绍说,研究院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刺绣文化,整理总结中国刺绣技艺;二是开发创新当代中国刺绣艺术产品;三是培育刺绣人才。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将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指导研究院的工作。

  从研究院的机构设置及任务安排上不难看出,在成立伊始便已经将探索研究工作做了相当程度的细化和落实。研究院下设2个研究所、2个中心,分别负责中国刺绣的历史与技艺、艺术产品开发、文化传播和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历史与技艺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专家学者展开中国刺绣艺术史、工艺技法、文化以及中国刺绣产业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艺术产品开发研究所主要负责富有当代特色的中国刺绣艺术品的创新研发以及中国刺绣与当代时尚产品的融合研究;文化传播中心主要承担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和展示中心、网站的建设,以及海内外交流活动、相关出版物的策划和组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有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有工匠精神、掌握刺绣技艺、有志于在刺绣行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并与相关专业院校形成战略合作,采用学校教育与师徒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国刺绣行业培养后备人才。


  行家论道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刺绣”这个大概念以及成立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意义和作用?分享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又新增了一股专业化的力量。今后,希望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能够持续实现三个方向的探索:一是开展兼具技艺本真性与当代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研发”;二是提升蕴藏附加值与文化自信、有实效的“品牌化经营”;三是实现条件化筛选且保有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为中国刺绣传统工艺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与产业传承之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整合所有社会资源,探求一条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又适合行业自身的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之路,从而打造中国纺织非遗的国家品牌,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也是我们的重大使命。从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理念宗旨和目标任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研究院是有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淮滨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精准把握国策大计,勇于开拓创新,承担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此举不仅为纺织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刺绣类传统工艺的振兴开辟了更广的路径和空间。

  ——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 马盛德

  刺绣,即锦上添花,它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名瑞集团的藏品和作品水平部分已经超过了故宫收藏的明清刺绣品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 李文儒

  潮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一个分支而名满天下。此次研究院的成立,让刺绣艺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潮州将加大对非遗文化项目的支持和重视力度,推动潮绣与国内其他绣种扩大交流、提升发展,推动刺绣与其他传统艺术、文化创意实现融合发展,进一步振兴传统手工艺,提升文化软实力。

  ——广东省潮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殷昭举

  人才断层问题是目前中国刺绣传承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必须通过长期的人才培养来为整个行业补充新鲜血液,让中国刺绣的传承发展薪火相传。这次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堪称整个中国刺绣领域的一个典范。

  ——著名苏绣艺术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姚建萍


  中国手工刺绣通常被分为苏、粤、湘、蜀四大主流派别,即:江苏的苏绣、广东的粤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从“四大名绣”还可细分出多种分支派别,比如,潮绣就是粤绣的一个分支绣种。

  然而,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民强凭借其多年的探索实践,提出了“中国刺绣”的大概念,这对于振兴传统刺绣工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蔡民强谈“中国刺绣”

 

  中国刺绣是几千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生活的产物,是几千年来各个历史朝代皇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更是当今中国的一张国家名片。

  不管你叫什么绣,外国人都认定是中国刺绣,而不是属于某个种类、某个地区。

  近十年中国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快捷的信息传播、便利的现代交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对题材的开发,推动了各地刺绣的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交织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唯我独尊”的界限,奔向开放融合的中国刺绣大家庭。

  当绣花线从手工染色到电脑定色,其色牢度、耐晒牢度、耐磨牢度达到服装色染水平,刺绣作品的表现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蜀绣融入苏绣技艺,当粤绣投放湖南绣制,当乱针绣、双面绣的针法在全国各地使用,当垫金绣走出潮州、走向各地,各种技法和针法已经不是哪个地方所固有,而是成为全国各地刺绣行业的共同财富时,我国的刺绣技艺将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把刺绣行业的非遗传承放在规模企业中,是促使中国刺绣传承的保证。中国刺绣分布广,人员多,传承不只是一个人的传承,更是一个集体的传承,多个集体的共同传承,一个行业的整体传承。

 

 

(纺织服装周刊 记者-赵媛媛)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