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小小刺绣不经意激发创业灵感,也助云南大山深处绣娘圆了脱贫梦
2021-11-02
分享至:

 

  “总理,您能为我们带货吗?”今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主会场,上海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负责人靳英丽的大胆一问,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一群云贵山区的绣娘和她们的作品上。

  彩云之南的大山深处,能织善绣的姑娘媳妇们用针线传承着延续千年的美学密码。而解开密码、成功挖掘刺绣文化价值的人,就是靳英丽。

  围绕着绣娘们的刺绣,她带领设计师团队开发出的绣花包、抱枕、雨伞、桌布等一系列刺绣产品,不仅博得了总理的赞许,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时尚风向标,也让绣娘们通过小小绣花针实现了增收。

  追求时尚,要与中国元素接轨

  什么是时尚?是引领潮流的时装、还是LOGO抢眼的大牌奢侈品?在确立自己的设计风格之前,靳英丽觉得,必须先弄明白这一点。

  和老家河北赵县相比,潮流荟萃的上海,是靳英丽心目中的时尚之都。“小时候,上海牌床单算得上是家里的奢侈品。可我却把它剪成了‘衣服’,披在身上跳舞。”回忆起设计之梦的萌发,靳英丽难掩笑意。从那时起,她就向往着有一天能来上海实现梦想。

  “我的性格特点,就是认定了一件事,就一定会去做。”大学毕业后,靳英丽果然坐进了上海一家奢侈品公司的办公室,在设计之路上层层晋级。为了让设计风格“更时尚一点”,她还一度跑去世界时尚之都巴黎进修取经。在法国,她注意到人们对欧洲文化艺术高度自信,却对其他文化不以为意,这让她内心受到了一些冲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惜老外们并不了解。若能将我们的民族特色恰到好处地表现在设计作品中,一定能让老外们刮目相看。”这个26岁的姑娘信誓旦旦。

  让她在巴黎街头重新找回自信的,是奶奶的一件旗袍。她穿着它款款走来,惹得老外们竖起大拇指:“上海Lady!”在他们眼中,这是一种高雅的中国格调。

  “原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既然如此,我一个中国人,为何还要穿戴欧美大牌呢?”茅塞顿开的靳英丽决定改变追求时尚的方向,找到能与时尚接轨的中国元素,让自己的设计作品洋溢国风之美。

  走进山区,无意中发现刺绣之美

  在遇见大山深处的绣娘之前,靳英丽已经重返上海,回炉校园深造,并以班委的身份联络同学。为了给一笔2万元的班费寻找有意义的用途,2012年,她通过长宁区妇联,联系上一位远在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的援滇干部。对方告诉她,2万元在上海可能不算什么,但在贫瘠的深山里可以帮到很多人。

  于是,靳英丽和对方约好,去元阳山区看看。

  乘最早的航班,飞行3小时到达昆明,又坐了8小时大巴,在暮色四合时来到元阳县城,靳英丽切身体会了边陲地区的偏远。第二天,她跟着那位干部翻山越岭2小时,才到达南沙镇五帮小学。

  这是什么样的学校啊!土堆一样的教学楼,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孩子们每天走山路来上学,因为学校没有午饭,中午还得赶路回家,简单地吃几口红米饭。碰到下雨天,泥泞的山路令人难以落脚,但为了求学,孩子们默默承受了。

  敏锐的靳英丽还注意到,孩子们的家境普遍贫困,父亲往往外出打工,母亲只能做点针线活谋生。2万元变成了五帮小学46名学生一年的在校午餐费用,免去了午间奔波之苦,并且延续到第二年、第三年……

  为了向好心人表达谢意,有位母亲拿出一件彝族服装,作为礼物送给靳英丽。“这些都是你绣的吗?”靳英丽指着上面的刺绣问。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有了一个主意。

  搭建平台,绣娘用劳动换取报酬

  彝族服装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但靳英丽不想浪费那位母亲的善意。她发现,衣服上的刺绣图案很有民族特色,便剪下来做成绣花包,带在身边。

  一次公益活动上,绣花包被一位国际友人买去,让靳英丽看到了用手艺创造财富的可能:“如果只是给予经济上的捐助,她们也只能把钱花掉或者存起来。何不在云南和上海之间铺设一条公益之路,让绣娘们自己去‘挣’一个未来?”

  当学校的校舍焕然一新,更换了新的课桌椅,新建了教师宿舍和爱心书屋,靳英丽也获得了绣娘们的信任和认可。2015年,她组织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村的200位绣娘创立了“猛弄民绣合作社”,她问她们收绣片,按劳付费,带到上海设计、加工成产品,然后卖掉。

  “山村里有一套自己的行事规则,如果白给一户人家钱,会引起其他村民的不平衡,引发邻里矛盾。所以,我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她们付出劳动和智慧,换取经济收益。当妇女们有了劳动所得,村里的人也会更加尊重她们。”靳英丽说。

  对于绣娘来说,这是一种为她们“量身定制”的谋生方式。平时,她们忙着照看孩子;农忙时,她们还要下地劳作。到了农闲季节,每家的妇女都会做一点手工活,沉浸在刺绣的世界中,暂时忘记生活的辛劳。她们习以为常的手工作品,能够被大山外面的世界认识、认可,她们也充满了成就感。

  靳英丽并不常驻云南,快递业务也没有深入到山区,怎么把刺绣材料送到绣娘手中,再把绣片带出来呢?“我们一般先把快递寄到云南蒙自,等当地妇联干部开会下乡时送到山里,再把绣片成品带出来寄给我。”靳英丽笑言,和妇联合作久了,自己也像个妇联干部,绣娘家里有困难找她,有什么不开心也会跟她说,“我告诉她们,财富就在你们自己身上。加入合作社的绣娘们,原来都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已经全部‘脱贫’了。”

  多地合作,从云南扩展到贵州青海

  元阳、红河、金平、石林……随着绣娘公益之路在大山深处延伸,如今的绣娘合作社已经扩展到了13个,范围从云南扩展到了贵州和青海,累计培训了1056名绣娘。为了延续公益项目,她还在长宁区注册成立了民非组织——上海华阳社区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汇集更多志愿力量。

  “元阳猛弄村的合作社是我们点亮的第一盏灯,十年来,我走进了26个民族,希望能继续将更多的灯点亮,也让作品的类型更加丰富。”靳英丽说。

  穿行在都市与大山间,靳英丽发现,虽然自己对绣娘的风格越来越熟稔,但她们对外面的世界和需求知之甚少。“一个绣片要变成一件设计作品,对刺绣者的审美有一定要求。可就拿最基本的配色来说,我反复告诉她们‘不要红配绿’,她们还是无法理解,因为红配绿在她们的认知里已经是最高级的了。”

  靳英丽觉得,当务之急,是带她们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她挑选了作品最好、商品销售量最多的绣娘,带她们走进上海东华大学,学习刺绣与服装服饰的结合,又到苏州学习新的刺绣针法。行走在繁华都市间,绣娘们对时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靳英丽的安排下,有机会走出大山的绣娘越来越多。“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绣娘因为家庭困难有点自卑,不怎么愿意说话,和她交流也只是低头笑笑。我就一步步引导她说出自己的心声。云南人的歌唱得特别好,她也不例外。一次妇联活动上,她终于答应登台,演唱了一首民歌。回到村里,大家都来向她打听上海之行的经历,也知道她在上海的舞台唱出了自己的声音。”靳英丽说。

  拓展销路,刺绣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围绕着刺绣,靳英丽创建了“滇绣”品牌,并于2020年在长宁区华阳街道成立了“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长宁展示厅绣娘直播室”,形成了线上线下同时带货的销售模式,在网上进行双语直播,为刺绣产业的销售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刺绣作品“玉兰花香”入围了第二届进博会上海伴手礼展台。

  如今,围绕着绣娘们的刺绣,靳英丽和她的设计师团队开发出的产品已经远销多个国家。

  她还为“滇绣”设计了一个LOGO,图案的原型来自哈尼族绣娘绣片上的白鹇鸟。“它的七彩尾翼象征七彩云南,鸟身上的蓝色山形纹路象征着云南和上海的山海情。鸟的头冠是白玉兰形,象征上海,脚部是木棉花形,那是云南常见的花朵。鸟的身体是一颗爱心,表示上海和云南爱心相连、一起加油。”

  而在今年10月19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她自豪地告诉总理:“这些服装、服饰、包包,都是咱们上海设计师设计、当地的绣娘们一针一线绣成的。这盘金打籽绣的卡包,苗绣的单肩包,这哈尼族的七彩灵鸟,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创业让身上的民族服饰变成了手上致富的营生。”

  绣娘们说:“在家门口唱着歌、绣着花、背着孩子养活家,这就是我们共同富裕的美好乡村新生活!”而靳英丽相信,这条由上海各界爱心人士和绣娘们一起奋斗出来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来源:新闻晨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