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小小桑蚕为贵州山区民众织出致富新“丝”路
2022-07-19
分享至:

图为“蚕宝宝”养殖基地。 曾运启 摄

  盛夏时节,坐落在月亮山腹地的贵州省从江县,放眼望去满目青山苍翠。在这个群山连绵的山区小县,曾经撂荒的山地如今桑树成林,绿了荒山富了村民,种桑养蚕让村民走上致富路,经过加工后做成的丝绸制品更是走俏海外。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从江县洛贯经济开发区的东西部协作企业贵州宏英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宏英实业)看到,公司的整个蚕房一片雪白,一个个长方形的低矮木架上,成千上万只蚕茧正忙着吐丝,一条蚕宝宝吐的丝最长能有1200米。

图为工作人员在操作台选茧。 曾运启 摄

  距离蚕房100米外的厂房车间,机械声轰鸣,只见“织女”们各自忙碌着。有的在制作蚕丝被,有的在选茧,有的在开动机器缫丝,一台智能缫丝机同时有20个锭在工作,而一颗茧大约10分钟便可抽完丝。

  眼疾手快的石勤燕是一名现代“织女”,在缫丝生产线上的她每个月有4000多元收入,主要负责把断掉的蚕丝缠在纺纱轮上,一般用时不到5秒钟石勤燕就能把丝线重新接好,而在缫丝机上穿梭的银丝,最终会扎摞成一束丝。

  从蚕卵到一床蚕丝被,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历时40多天。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鲜出炉的蚕丝被蓬松轻柔,丝质细腻、均匀,有珍珠光泽,很少有筋条。

图为工作人员在进行蚕丝被缝制。 曾运启 摄

  “每天,这里生产5000张被子和100张蚕丝被。”宏英实业董事长游秀洪介绍说,像石勤燕这样的当地“上班族”有4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82人,人均年收入达45000元。

  2015年,因看中从江县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游秀洪把纺织加工厂从广东搬到了从江。“好丝靠好蚕”,为了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落地从江后与当地农户合作,进行桑树培育和种植、小蚕培育、大蚕养育以及收购蚕茧等。

  家住从江县贯洞镇腊阳村的杨颜彬,就是当地参与种桑养蚕的大户,于他来而言,养蚕投资少、风险小、效益大,既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小孩,还可以靠养蚕赚钱。

  古人云:“春蚕得衣耕得食”,对于蚕农们来说,桑蚕让他们既得衣又得食。目前,杨颜彬带领村民承包了90亩桑树养蚕,每年收入五六万元,“从4月到现在已经卖了7吨蚕茧。”

图为工作人员在整理蚕丝。 曾运启 摄

  在从江县西山镇坪寨村,杨东是第一批参与养蚕的农户。他在初次养第一批蚕时,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所以养蚕的桑叶都是通过向周边农户收购而来的。而在养蚕实现收益后,彻底改变了他试一试的心态。

  “养蚕也是个技术活,在养之前专门去政府组织的培训学习过,而且公司也进行过培训指导。”杨东说,未来准备承包村里的土地,扩大种桑养蚕规模。

图为工作人员在智能缫丝机前操作。 曾运启 摄

  “我们帮农户培育桑树和小蚕,并提供技术服务指导,保底40元每公斤的蚕茧收购。”游秀洪说,公司产品市场渠道已打通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就缺原材料,在外地市场上收购蚕茧对企业来说成本要高出许多。

  目前,从江全县种植桑树面积7000余亩,参与种桑养蚕的农户近300户,桑蚕除了制作蚕丝被、羽绒服、床单被套等床上用品外,抽丝剥茧剩下的蚕蛹也没有浪费,被销往东北地区制作餐桌上的美食,蚕粪则成为有机肥。

  现如今,在从江县,“一条虫”变成了一条“产业龙”,正为山区民众织出致富新“丝”路,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粤黔两地正携手绘新蓝图,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