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内蒙古最大柞蚕种业基地:13亿头柞蚕“宝宝”上山“变现”
2022-07-14
分享至:

  “这两天我们开始上山出蚕,虽然辛苦,但周期短、收入高,效益好,是我们致富的好帮手,今年雨水不错,能有一个好收成。”连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松塔沟村蚕农蒋伟每天都忙着收蚁上山。

  阿荣旗是内蒙古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基地,最大的柞蚕茧集散地,最大的柞蚕种生产基地,已有几十年的柞蚕放养历史,当地蚕茧质量好、产量好、效益好,柞蚕的丰产和丰收让当地蚕农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蒋伟今年放了120亩的柞蚕,为了避免蚕卵出蚁后因蚁蚕“抱团”造成损失,蒋伟夫妇俩干脆住在了山上,实时守在蚕床边。

  “这样能够随时关注出蚁情况,及时将蚁蚕转移到柞树上,确保蚕业生产一次抓全苗,让蚕宝宝‘茁壮成长’,为蚕业丰产丰收打好基础。”蒋伟说。

  记者了解到,松塔沟村大部分村民都放蚕,村民有自己的蚕场,因为放蚕周期短、收入多,村民的积极性都很高,农民收入能增加6万元左右,蚕业已经成了村里的重要支柱产业。

  柞蚕收蚁上山是蚕业生产的重要一环。5月份以来,蚕农霍云凤一家就开始做准备。从穿茧到挂串,他们随时观察和等待着柞蚕破茧成蝶。

  6月中旬,一只只蚕蛾奋力挣脱茧壳的束缚,完成化蝶的完美变身,大批量的蚕蛾破茧。霍云凤把蚕蛾按雌雄分别选出,放到蚕筐后,让它们完成交配生产环节。随后将雌蛾的部分翅膀和足剪掉,放到卵床上等待产卵。

  “蛾卵经过消毒清洗后进入蚕场,经过一天的孵化,一头头又黑又小的蚁蚕破壳而出。”霍云凤说。

  作为柞蚕单产和蚕农收入稳居全国之首的阿荣旗,今年蚕农放养的13亿头柞蚕“宝宝”,基本全部收蚁上山。

  “放蚕比种地收入高,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目前数万头蚁蚕已经开始上山,我们的好日子全靠它了。”蚕农徐桂华家已放养柞蚕20多年了,家里的130多亩蚕场平均每年都能带来6万元的收入。

  蚕农王艳萍家已经放了十多年蚕了,当地蚕业发展非常好,除了质量、产量和价格外,最让她放心的是不愁销路。“以前放蚕怕没人收,现在是客商都到家里来抢货了。”王艳萍说。

  近些年来,阿荣旗把柞蚕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一项富民产业,以蚕养林、以林促蚕,引导蚕农们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致富,实现了生态效益“双丰收”,当地蚕业建设已逐渐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产业。

  据阿荣旗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志介绍,阿荣旗通过引进、推广柞蚕先进技术、新品种和科技成果,加强柞蚕良种繁育和种质检测,加强检疫及病虫害预报、防治等措施,为蚕业发展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确保蚕业可持续发展。

  今年,阿荣旗放养柞蚕4016把,预计可实现柞蚕商品茧产量600万公斤、蚕种产量10万公斤,约合柞蚕13.2亿头,蚕业综合产值可达到2.3亿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